福建郑氏家族:穿越时空的家族传奇
溯源:郑氏起源与入闽
“天下郑氏出荥阳”,郑氏家族的源头可追溯至周朝,其始祖为郑桓公。郑桓公,姬姓,名友,是周宣王之弟 。公元前 806 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郑桓公,郑国就此建立。郑桓公治理郑国时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在周幽王执政时期,他敏锐地察觉到西周将面临灭亡的危机,听从太史伯的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 773 年),将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在虢、郐之间建立了新郑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新郑。然而,在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西周,郑桓公为保护周幽王,在战乱中不幸被杀 。郑国在郑桓公的子孙治理下继续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虽国土面积不大,但因处于中原腹地,是诸侯国之间交流的枢纽,其外交策略和内政管理颇具特色,使得郑姓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但在公元前 375 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的遗民为纪念故国,纷纷改姓为郑,郑氏家族正式开启新的篇章。
郑氏入闽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南迁徙。西晋永嘉元年(307 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的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他率兵入闽,被尊称为 “入闽始祖” 。此后,郑氏家族在福建逐渐落地生根。到了唐光启年间,又有一支郑姓族人从河南荥阳辗转来到石井。他们世代以海为生,在这片滨海之地繁衍生息 。而唐末时期,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动荡,大批中原南下福建移民中,又有众多郑姓先民选择定居于福建,使得郑姓在福建的人口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郑姓的中心也开始在东南沿海逐步形成 。
家族发展脉络: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
在福建这片土地上,郑氏家族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逐渐在各地形成庞大的家族体系。
在泉州惠安,郑氏家族的发展始于北宋时期。据《惠安县志》记载,始祖郑仁义原籍河南,迁至惠安后,凭借勤劳耕作和与邻里和睦相处,逐渐成为当地望族 。此后,惠安郑氏不断繁衍,人口持续增长。家族秉持着孝义、忠诚、勤劳、节俭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家族家训的代代传承,这些价值观深入每一位郑氏子孙的心中,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家族宗祠则是惠安郑氏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家族团结、传承的关键场所。宗祠内供奉着郑氏祖先的牌位,每逢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族人都会齐聚于此,举行庄重的祭祀活动,在缅怀先祖的同时,也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 。家族字辈有着明确的传承顺序,如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 等字辈谱,不仅体现了家族对祖先的敬仰,也承载着对后代的期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南安市石井镇的郑氏家族,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位于石井镇的郑氏宗祠,是中国大陆最早祭祀郑成功的祠堂 。祠堂中 “列爵王公侯伯子,传家忠孝节义廉” 的楹联,彰显着家族悠久的历史和忠义家风。石井郑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湾,他们以郑成功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为傲,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家族文化的传承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不仅是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成为石井郑氏家族的荣耀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
福安郑氏家族在当地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光绪十年修县志时,郑氏在福安著姓中排第八位,到民国 26 年郑姓人口列第四位,再到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至第三位,其人口规模不断壮大 。2003 年,福安市计生委统计郑姓人口为 40395 人,分布在二十个乡镇,聚居在五百一十一个街道、自然村,并建有宗祠 40 余座 。福安郑氏的渊源可追溯至周朝的郑桓公,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迁徙,在福安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像溪尾镇坂中村(古称才良),据《郑氏族谱》记载,公元 891 年肇基祖算公随军入闽,始居穆阳,后第五世祖礼公约于公元 1100 年迁居才良,族发金木水火土五房,在此繁衍生息 。如今,郑氏在坂中村已繁衍至 37 世,现有总人口 390 多人丁。村内的郑氏宗祠经过重建,成为族人祭祀先祖、激励后裔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而榕头村因南宋忠良郑虎臣而闻名,郑虎臣诛杀奸臣贾似道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其族人曾为避祸迁居至此,种下的榕树长出九头,被认为是虎臣英灵显身,清顺治十年修建的纪念郑虎臣的祠堂,也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和郑氏后人前来瞻仰,感受那份忠义精神。
莆田郑氏家族同样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始祖郑章公迁至福建莆田桃源后,家族在此历经数百年的繁衍,人口逐渐壮大,成为莆田地区的重要家族之一 。莆田郑氏注重家训和家教,强调 “忠、孝、仁、爱” 的道德观念,致力于培养有品德、有才能的子孙。家族在莆田桃源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堂,作为供奉祖先、举行家族活动的场所,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莆田郑氏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如郑岳、郑芝龙、郑成功等,他们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位于莆田的郑氏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被村人奉若神明,美名 “灵樯” 。传说郑氏始祖朝奉公曾于此小憩并梦到乘巨舟的吉祥之兆,遂立下以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的遗愿,后来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 。宗祠内供奉着北宋驸马郑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们夫人赵氏、吕氏塑像等,两侧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宛如一部家族史书,见证着莆田郑氏的兴衰荣辱。
闪耀的家族之星:著名人物事迹
在福建郑氏家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家族的骄傲,也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芝龙,这位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堪称郑氏家族的传奇先辈。他出生于福建南安石井的一个小吏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志向。年少时的郑芝龙,“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 ,对海洋充满了向往。17 岁时,他前往广东香山澳(今澳门)投靠舅舅黄程,在此期间学会了葡语并受洗入教。1623 年,他为黄程贩货去到日本平户,不仅定居下来,还娶妻生子,长子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在日本,郑芝龙结识了颜思齐和李旦等在当地颇具势力的人物。李旦是日本平户华侨的首领,控制着日本的对外贸易,郑芝龙在其手下工作,因其能力出众,被 “抚为义子” 。李旦去世后,郑芝龙接收了他的商业舰队、武装势力和在台湾的全部产业,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海上事业。
郑芝龙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冒险精神,迅速崛起为东南沿海的第一大海盗。但他并非普通的海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有着自己的政治和商业抱负。他一边发展贸易,一边组织起武装船队,在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活动。当时的明朝政府,因辽东战事吃紧,对闽粤海患无暇顾及,只能采取招安策略。1628 年,郑芝龙接受明朝廷招抚,担任 “海防游击”。此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两次击溃入侵的荷兰舰队,还扫灭了东南沿海诸盗,最终控制了东海、南海的制海权 。他的势力不断壮大,军力达 20 万人,拥有超过 3000 艘大小商船,成为了闽南的海上霸主,真正做到了 “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 。在经济上,郑芝龙通过海上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 ,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政治方面,南明弘光政权破灭后,郑芝龙及其弟郑鸿逵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建立了隆武政权,他也因此先后受封为平夷侯、泉国公、平国公,成为隆武帝的肱骨之臣,在南明政权中权倾朝野。然而,随着清军入关,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郑芝龙在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厚赏的承诺下,选择降清,入汉军正黄旗,封同安伯。但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未能换来家族的平安,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由于多次招降郑成功失败,他被判 “纵子叛国”,先是被削爵,后又被流放宁古塔,最终于 1661 年被斩首。尽管郑芝龙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在海上贸易、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成就,无疑在家族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经历,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成为家族文化中关于抉择与担当的生动教材。
郑成功,作为郑芝龙的长子,更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出生于日本平户。7 岁时,郑成功被接回福建南安,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1644 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郑成功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折。当时,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郑成功被隆武帝赐国姓 “朱”,改名成功,从此被尊称为 “国姓爷” 。隆武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曾称赞他 “惜无一女配卿!” 并叮嘱他 “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这次会面不仅改变了郑成功的人生轨迹,也让他肩负起了更为重大的责任。然而,郑芝龙后来的降清之举,让郑成功痛心疾首。他极力劝阻父亲,说出 “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这样的肺腑之言,但郑芝龙并未听从。父子俩最终分道扬镳,郑成功毅然扛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收整郑芝龙旧部,招募兵马,誓师反清。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郑成功多次出兵攻打州县,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成为了清军的劲敌。他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抗清意志,让他在东南沿海地区声名远扬。
1657 年,郑成功接受建议,率领水陆大军朝南京进军,意图恢复明朝的统治。然而,由于战略失误,郑军先胜后败,被迫退回厦门。此次失败让郑成功意识到,仅靠东南沿海的根据地,难以实现反清复明的大业,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基地。就在这时,前荷兰通事何斌献上描绘台湾状况的珍贵地图,并劝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这座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深知收复台湾的意义重大,于是在 1661 年,他趁清朝帝位更替、无心应战时,毅然决定进军台湾。这次出征,郑成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内部,文臣、军事将领及下层兵士中存在抵制情绪,人心涣散;外部,清廷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攻击。但郑成功不为所动,他力排众议,亲率由 400 艘战舰、2.5 万名官兵组成的大军,从金门料罗湾起航,踏上了收复台湾的征程。在航行过程中,郑成功的大军遭遇了狂风暴雨,被迫滞留澎湖。但他果断决定逆风起航,利用潮汐的作用,巧妙地从狭窄的鹿耳门登陆成功,打了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随后,郑军与荷军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和陆战。在海战中,荷方惨败,郑军夺得台湾海峡的控制权;在陆战中,荷军也被打得节节败退。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鏖战,1662 年 2 月 1 日,荷兰人正式签字投降,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将荷兰殖民者驱逐出了中国领土。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积极致力于台湾的建设与发展。他迁移大批闽粤沿海民众到台湾,进行垦荒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使台湾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他还在台湾建立行政制度,设立府县,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在文化方面,郑成功注重教育,传播儒家思想,促进了台湾文化的繁荣。他的这些举措,不仅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更开启了台湾的汉人统治时代,奠定了台湾岛屿的汉人主体地位,为台湾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不仅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也为郑氏家族赢得了无上的荣耀。他的事迹,成为了家族文化中最璀璨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郑氏子孙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尊严独立而努力奋斗。
郑经,作为郑成功的儿子,在郑成功去世后,继任延平郡王,继续领导郑氏集团。他在台湾的统治长达 19 年,期间,他延续了郑成功的政策,积极发展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在经济上,郑经非常重视海洋贸易,凭借着郑氏集团强大的海军,打造了一个遍及日本、朝鲜(李氏朝鲜)、琉球(琉球王国)以及东南亚的贸易网。通过海洋贸易,郑经获得了大量的物资,为台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同时,他还延续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策略,打击荷兰等殖民势力在东亚的扩张,维护了中国在东亚海域的权益。在文化方面,郑经大力推行庙学教育,致力于传播儒学文化、培养人才。1664 年,全台第一座孔庙在台南建立,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台湾 。郑经还采纳陈永华的建议,在台湾建造孔庙、兴办学校,加强台湾同胞的文化和教育,确立和巩固以理学为主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官方地位,为以后清代台湾的乡间社学、义学及民学兴盛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和军事上,郑经多次命人西征闽、粤,试图恢复明朝的统治,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清军的力量,延续了南明政权的 “余光” 。郑经在台湾的统治,不仅巩固了郑氏家族在台湾的地位,也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努力使得台湾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郑克塽,是郑经的儿子,在郑经去世后,于 1681 年继位延平郡王。然而,他继位时年仅 12 岁,明郑大权实际出自冯锡范、刘国轩二人之手。当时,明郑集团内部因争夺最高统治权而陷入内斗,郑经生前指定的接班人、长子郑克臧被诛杀,这使得郑克塽的威望大跌 。而此时的清廷,已经平定三藩之乱,开始着手准备统一台湾的战事。1683 年,康熙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 3 万大军东征,在澎湖海战中,施琅大败明郑集团第一名将刘国轩,重创明郑水师 。澎湖失守后,台湾岛内震动,郑克塽召集明郑群臣商议对策。此时,明郑集团内部主要分为 “再战派” 与 “主和派”。“再战派” 力主在台湾本岛继续抵抗清军登陆,一旦失败再远走吕宋(菲律宾);“主和派” 则认为清廷已然是华夏正朔,再加上澎湖海战失利,再负隅顽抗除了增加岛内百姓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不如顺应大势,归降清廷,和平统一 。最终,郑克塽接受了 “主和派” 的建议,命人书写降表,并亲自到施琅大营请降,与施琅约定 “三不伤” 原则(即 “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 。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正式登陆台湾本岛,郑克塽全家被送往京师(今北京)。为表彰郑克塽顺应大势的 “和平统一” 之功,康熙册封他为海澄公 。郑克塽的归降,标志着明郑集团的灭亡,海峡两岸重归一统。虽然这一结局意味着郑氏家族在台湾统治的结束,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更多的战争和伤亡,具有积极的意义。
家族文化传承:家训、字辈与祭祀
郑氏家族的家训,是其家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在。以泉州惠安郑氏家族为例,其家训以孝义、忠诚、勤劳、节俭为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通过家训的形式,如同一座灯塔,为家族成员的行为和思想指引着方向。在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以孝义为先,尊敬长辈,关爱晚辈,使得家族内部充满了温暖与和谐。忠诚则体现在对国家、对家族的坚守上,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动荡年代,郑氏家族成员都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为国家的繁荣和家族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勤劳节俭更是家族传承的美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郑氏子孙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同时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这种家族家训,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家族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郑氏家族的精神支柱,使家族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
字辈,作为郑氏家族传承的独特方式,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对后代的期望。在福建,不同地区的郑氏家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字辈谱。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为 “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从这些字辈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家族对祖先的敬重,以及对子孙后代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殷切期盼。而在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上厝郑氏宗祠,从第 21 世起,名行为 “泰茂树德培仁家延永昌云初腾达科甲联芳”,字行为 “和亲启佑孙曾敦时学礼孝义忠信邦国至宝” 。这些字辈不仅体现了家族对品德修养和文化教育的重视,还蕴含着对家族昌盛、子孙荣耀的美好祝愿。字辈的传承,就像一条清晰的脉络,记录着家族的世系源流,让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能明确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祭祀活动,在郑氏家族文化传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要节日或纪念日,郑氏家族都会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在祭祀当天,族人们身着盛装,齐聚宗祠,按照严格的仪式流程进行祭祀。仪式开始,由家族长老或代表发表开场致辞,表达对家族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期许。随后,宗亲们依次跪拜祖先的牌位,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肃穆,充满了仪式感。在福建南安石井,郑氏宗亲会组织前往金门祭拜郑成功先祖,这一活动不仅是对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的缅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通过祭祀活动,郑氏家族将祖先的功绩和精神铭记于心,激励着后代子孙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祭祀活动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团聚的平台,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使得家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
当代郑氏家族:延续家族精神
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福建郑氏家族始终坚守着家族的精神与文化,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延续着家族的辉煌。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作为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5 年 3 月 22 日至 23 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在永春县隆重召开 。来自全省各地的 100 多位郑氏宗亲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家族发展大计。在会议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委员会在组织建设、文化研究、宗亲联谊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 2025 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和部署 。会议期间,还为新增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颁发任职牌及证书,同时表决通过关于增设执行秘书长及关于规范本会会员言行的管理规定等相关决议 。活动现场,举行了一系列捐赠仪式,福建郑氏委员会执行会长郑伯欣为永春郑成功学术研究会颁发荣誉牌,河南开封郑氏宗亲会会长郑方文的女儿郑萌萌、及宗亲郑建民带来郑方文的字画作品赠送给福建郑氏委员会,福建郑氏委员会则回赠给开封郑氏宗亲仙游红木工艺作品《马到成功》 。大会还决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第五届第四次理事会议将在福建省福鼎县召开,并传授了 “会议流动旗” 。此次理事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加强了福建省郑氏宗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也为传承和弘扬郑氏文化、推动家族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除了定期召开理事会议,郑氏家族还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在永春,承办方永春县郑成功学术研究会会组织宗亲们前往五里古街和介福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永春陶瓷博物馆进行参观 。漫步在永春五里古街,宗亲们可以了解目前保留相对完整、具有闽南骑楼风格特色的传统古街区,重温五里古街的 “海丝繁华” 记忆,感受众多华侨华人的乡愁记忆 。在介福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家参观林俊德将军的事迹展览,用心感受将军的崇高精神 。而在永春陶瓷博物馆内,聆听导游关于永春陶瓷的历史演变和艺术特色的介绍,进一步感受到了永春陶瓷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宗亲们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他们对家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
在宗亲联谊方面,郑氏家族同样不遗余力。2024 年 12 月 4 日,南安石井郑氏宗亲会应金门金沙镇浯坑郑氏家庙奠安委员会的邀请,组织了一支由 20 余名宗亲组成的代表团,搭乘 “小三通” 跨海航船,前往金门参加为期三天两夜的奠安庆典、致贺观礼及访亲联谊交流活动 。这是自疫情以来,石井郑氏宗亲会首次组团赴金门浯坑进行文化交流 。代表团抵达金门水头码头时,受到了浯坑郑氏家庙奠安委员会及主任委员郑藩派等多位宗亲的热情迎接 。此次同行的还有福建省长乐海内外荥阳郑氏宗亲总会和福州长乐龙台郑氏理事会的代表们 。在金门期间,两岸郑氏宗亲欢聚一堂,共同参加宗祠奠安庆典活动及相关联谊活动 。宗祠落成奠安旨在传承家族美德,积厚扬声,福荫子孙后代,同时缅怀先人的克勤克俭精神,追思宗功祖德,弘扬先人的浩然正气,激励后辈奋发图强 。这次活动,不仅共叙了宗亲情谊,增进了两岸郑氏宗亲间的情感联系,也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
此外,郑氏家族还非常重视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通过编纂族谱、整理家族文献、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 。在莆田,举办的首届南湖郑氏露公诞辰 1284 周年的秋祭典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露公后裔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 。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的永远荣誉主席、南湖郑氏露公文化研究会的荣誉会长郑庆模宗长,以及世郑联总会监事会郑少俊主席等参加了此次纪念典礼,并发表讲话 。汕头市潮阳郑氏宗亲总会的高层代表们也一同参与了这场庄严肃穆的纪念大会与祭祀盛典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宗亲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让大家在缅怀先祖的同时,更加珍视和传承郑氏家族的优秀文化 。
在海外,福建郑氏家族的后裔也积极参与当地的华人社团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和郑氏家族的历史 。同时,他们也保持着与国内宗亲的联系,关心家族的发展,为家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如今的福建郑氏家族,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家族成员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着家族的精神。无论是在文化传承、宗亲联谊,还是在社会贡献方面,福建郑氏家族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了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福建郑氏家族将继续秉承先辈们的精神,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天创优配-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炒股配资app-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