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这个国家,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跳船”的本能。
1943年,它还在跟德国并肩作战,9月突然宣布停战,10月直接对德宣战,一夜之间从轴心国变成盟军阵营成员。
八十年后,2023年12月6日,它又宣布不再续签2019年与中国签署的“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协议于2024年3月到期,自动终止。
两次转向,一次在战火中,一次在外交桌上,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同源:意大利从不把命运押在单一赌注上。
这不是投机,而是生存。
墨索里尼1939年5月与希特勒签署《钢铁条约》,1940年6月对英法宣战,野心勃勃要重建罗马帝国荣光。
但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后勤崩溃,在北非被英军击溃,在希腊战场寸步难行。
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本土危在旦夕。
7月25日,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下令逮捕墨索里尼,巴多格里奥政府秘密与盟军谈判。
9月8日停战公告一出,德国立即出兵占领意大利北部,扶植墨索里尼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国家南北分裂,南部由盟军控制,北部沦为德军傀儡。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决,尸体倒悬米兰街头。
这场撕裂让意大利人彻底明白:死抱注定失败的盟友,只会被拖入深渊。
战后,意大利虽失去殖民地,却因及时转向免于被彻底清算。
它迅速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即今日欧盟前身。
这种“及时反正”的策略,让它在冷战格局中站稳脚跟,既获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又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历史记忆深植骨髓,成为外交基因。
2019年,孔特政府决定加入“一带一路”,震惊西方。
它是七国集团中唯一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国家。
当时意大利政府债务高达2.65万亿欧元,占GDP比重超130%,财政濒临崩溃。
欧盟内部,德国、荷兰等北方国家坚决反对放松财政纪律,拒绝提供额外援助。
孔特政府尝试另辟蹊径,寄望中国资本注入基础设施领域,重启经济增长。
热那亚港与的里雅斯特港被列为合作重点,计划通过港口升级带动南部发展。
但五年过去,成效寥寥。
意大利对华出口几乎停滞,进口却大幅攀升,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港口合作项目虽启动,但规模远低于预期,中国并未如意大利所愿投入巨额资本。
所谓“基建换投资”的设想,最终沦为单向贸易流。
意大利企业界私下承认:他们误判了合作性质——这不是投资协议,而是市场准入谈判,而意大利并未准备好向中国开放足够有吸引力的市场。
2022年梅洛尼上台,局势骤变。
她领导的兄弟党(Fratelli d’Italia)在野时以反欧盟、反移民、亲俄立场著称。
但执政后,她迅速转向务实。
她不再提退出欧元区——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国,一旦脱离欧元,国债市场将瞬间崩盘,银行体系面临挤兑。
她转而支持乌克兰,提供防空导弹与装甲车,明确站队西方阵营。
这种转变并非背叛,而是清醒:意大利安全依赖北约,经济命脉系于欧盟,任何激进立场都将引发系统性风险。
“一带一路”在此背景下日益成为负担。
2023年7月,梅洛尼访美,拜登当面敦促其退出协议。
美国正全力推行“去风险”战略,要求盟友减少对华关键领域依赖。
欧盟虽措辞温和,但整体风向已转向战略谨慎。
意大利夹在中间,若继续维持“一带一路”框架,将在欧美面前丧失可信度。
12月6日宣布不续签,实为必然选择。
但意大利并未撕破脸。
它采用“软退出”策略:不公开批评中国,不终止既有合作,仅让协议自然到期。
这种克制保留了回旋余地。
2024年上半年,中意贸易额仍维持在700亿欧元左右,与2023年同期持平。
中国企业继续在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投资,热那亚港货运量未受影响。
意大利清楚:中国市场不可放弃,即便不挂“一带一路”之名,生意仍要照做。
关键转折发生在2024年7月27日至31日,梅洛尼访华。
这是她上任后首次正式访华,双方签署《中意三年行动计划》。
文件刻意避开“一带一路”表述,聚焦具体产业协作:意大利造船业对接中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航天技术。
芬坎蒂尼集团全球领先,其邮轮建造能力无可替代;中国在电池、电动平台、智能网联领域占据优势。
双方尝试在地中海推动电动渡轮项目,在港口物流中引入AI调度系统——这些才是真实利益所在。
这种转向标志着中意关系进入新阶段:去意识形态化,回归商业逻辑。
意大利不再追求象征性站队,而是计算每笔合作的净收益。
中国亦不再执着于“G7首签”的光环,转而评估实际产出。
双方默契地将合作从宏大叙事拉回技术层面,反而更可持续。
理解意大利的外交逻辑,必须回溯其国家形成史。
它直到1861年才完成统一。
此前千年,半岛由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等城邦割据,语言、文化、利益高度碎片化。
这种分裂传统导致意大利人对“国家认同”始终薄弱,更忠诚于地方、家族或行业利益。
外交上,缺乏长期战略定力,擅长短期利益计算。
这不是缺陷,而是历史塑造的生存机制。
战后意大利虽加入北约与欧盟,经济却始终拖后腿。
制造业有亮点——奢侈品、精密机械、食品加工——但整体结构老化,创新乏力。
2010年代欧债危机中,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一度濒临违约。
政府曾暗示退出欧元区,市场立即恐慌。
最终靠欧盟救助计划稳住局面。
这段经历让政客彻底清醒:嘴上可喊“主权”,现实中离不开欧盟财政支持。
梅洛尼政府深谙此道。
她在国内推行保守政策:限制移民、强调家庭价值、保护传统文化;但在经济上极度务实。
2020年欧盟推出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意大利获近2000亿欧元,为最大受益国。
条件是必须改革劳动力市场、简化行政审批、打击逃税。
梅洛尼虽不情愿,仍推动落实——她知道,这笔钱关乎国家存续。
在欧盟内部,意大利常代表南欧国家发声,与德法在财政规则、移民分摊上激烈博弈。
但它从不挑战欧盟根本架构。
地缘上,它夹在地中海与阿尔卑斯山之间,历史上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轮番控制,早已学会在强权缝隙中求存。
今日面对中美竞争,它再次启用这套古老技艺。
退出“一带一路”后,意大利加速多元化布局。
它积极参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推动欧盟-印度自贸协定谈判,试图分散供应链风险。
对华关系未断,但重心转向技术合作;对美欧表忠,但保留政策自主空间。
这种“多边对冲”策略,正是中等强国在两极格局中的标准操作。
中国对意大利退出反应冷静。
官方未发强硬声明,媒体未渲染“背叛”。
原因很简单:意大利在“一带一路”中本就非核心成员。
其加入更多具象征意义,实际合作深度远逊于希腊、匈牙利。
中国当前更重视与德国、法国等工业强国的战略协同。
意大利退出反而使双边关系更清爽——无需再纠结框架归属,直接谈项目落地。
从这个角度看,意大利的“横跳”对双方皆非损失。
它向欧美证明可靠性,为中国腾出精力聚焦真正伙伴。
中意关系从政治表态回归商业本质,反而更具韧性。
有人质疑:如此反复,是否损害国际信誉?
但国际政治从不以道德评判。
意大利战后能迅速融入西方,靠的不是忠诚,而是止损能力。
今日在中美间找平衡,逻辑如出一辙。
它的“灵活”有明确边界:绝不退出北约,绝不倒向俄罗斯,安全与经济命脉牢牢绑定欧美。
对华合作仅限商业领域,不涉战略同盟。
所谓“横跳”,实为安全区间内的微调。
更深层看,意大利行为反映全球趋势:越来越多中等国家采取“对冲战略”。
沙特、阿联酋、印尼、越南均在中美间保持双重接触,拒绝选边站队。
未来国际秩序或许不是阵营对抗,而是灰色地带的精细操作。
意大利只是先行者。
但必须指出:意大利的根本困境不在外交,而在内政。
经济结构老化、官僚效率低下、南北失衡、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无法靠更换合作框架解决。
加入“一带一路”未带来增长,退出亦不会引发崩溃。
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国内结构性改革能否推进。
外交“横跳”只是为改革争取时间。
2024年,意大利失业率降至7%左右,旅游业强劲复苏。
罗马、佛罗伦萨游客如织,表面繁荣掩盖深层焦虑。
年轻人持续外流至德国、英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公共债务高悬,利息支出占财政比重逐年上升。
梅洛尼政府的外交选择,本质是无奈现实主义——内部问题难解,先稳住外部环境。
因此,“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不应被解读为背叛或转向,而是一次常规操作。
它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历史本能的现代再现。
八十年前跳离轴心国,八十年后抽身“一带一路”,内核一致:风暴来临前,为自己留退路。
这条路或许不够体面,但绝对实用。
在不确定时代,实用主义就是小国最大智慧。
2024年7月的《中意三年行动计划》已指明方向:双方不再纠缠地缘概念,专注造船、新能源车、AI等具体领域。
这种“去政治化”合作,反而可能走得更远。
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意大利人早明白,口号填不饱肚子,只有真金白银的合作才有价值。
中国亦逐渐调整策略,不再追求“加入国数量”,转而评估合作质量。
这种转变对双方有利。
意大利可在欧美间周旋,中国可聚焦高潜力伙伴。
“一带一路”备忘录安静退场,恰是成熟关系的开始。
罗马街头,古罗马废墟、文艺复兴教堂、法西斯建筑、现代咖啡馆共存于同一广场。
这种历史层积感,正是意大利缩影——它从不固守时代,只不断吸收、调整、转身。
外交政策不过是这种历史性格的投射。
下次再看到意大利“横跳”新闻,请别急着批评反复无常。
它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活下去,活得好一点。
天创优配-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炒股配资app-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