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2万存款变保险后续还要交24万?银行操作暗藏这些猫腻
上周刷到条新闻让我后背发凉——西安徐大爷12万养老钱存银行,两个月后竟发现被转成保险,还得再交24万保费。这事搁谁身上不得急得跳脚?更气人的是银行拿出"双录"说事,说老人自己点头同意的。咱们老百姓攒点钱容易吗?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事。
事情要从6月中旬说起。徐大爷接到平安银行客户经理电话,说有"高息存款"比普通定期划算。老两口记性不好,特意写纸条叮嘱"就去存定期"。结果到了银行,工作人员拿着大爷手机操作半小时,全程只让回答"是"或"同意"。等外甥帮忙查手机银行,才发现12万全变成了保险,明年起每年要交12万保费。
这事听着就玄乎。银行工作人员穿制服办保险,普通老百姓哪分得清?更关键的是,保险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要连续交三年,可大爷压根没拿到纸质合同。现在银行甩出"双录"和电子签名当挡箭牌,但问题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哪懂那些金融术语?工作人员只让机械点头,合同条款根本没解释清楚。
翻翻最近的新闻,类似套路屡见不鲜。2025年开年就有银行因误导销售被罚33万,天津邮储、北京中行都栽在保险销售上。更扎心的是,法院判决这类案子,储户胜诉率不足两成。就像法律专家说的,银行搞"双录"不能光录个样子,得真真正正把风险讲明白。特别是对老年人,应该像教孩子认字那样反复确认。
咱们老年人防套路,记住三招:
存钱必须见白纸黑字:现在银行都推电子凭证,但老人得坚持要纸质存单。就像徐大爷说的:"没拿到存单,心里总不踏实"
陌生操作要警惕:工作人员拿你手机点来点去?马上喊停!北京海淀法院判的案例显示,没当面讲解合同条款,银行得担责
收益陷阱要当心:超过3%的"存款利率"十有八九有问题。2024年银保监会就明确说过,保本理财早没了,谁承诺稳赚都是忽悠
这事让我想起邻居张大妈的遭遇。去年她去银行"存钱",结果被忽悠买了理财,亏了五万多。现在每次去银行,闺女都陪着,存单都要锁保险柜。说到底,不是咱们老年人贪财,是这些套路防不胜防。就像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提醒的: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超过正常利率的产品要警惕。
最后说句掏心话:银行柜台不是菜市场,存款保险有门道。咱们辛苦攒的养老钱,宁可存最笨的定期,也别碰那些花里胡哨的"高收益"。毕竟钱放银行图的就是个安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本文事实依据:大河网、法治视讯、华商网、大风新闻等公开报道)
天创优配-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炒股配资app-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